来源:本站 发布时间:2021/1/26 11:38:15 点击率:563次
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,持续打造大都市、大三峡、大武陵三大旅游品牌,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,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,力争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%。
重庆如何持续打造大都市、大三峡、大武陵三大旅游品牌?又如何给来渝的海内外游客提供高品质的旅游体验?1月25日,重庆日报记者邀请市民、市人大代表、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共同探讨。
市民关切
参团旅游会遇“坑”吗?
“以前从网上的视频、图片中看到重庆很漂亮,应聘时就特意选择了重庆的公司。”23岁的刘玲是湖南人,去年底入职了重庆一家互联网公司。
“今年春节本计划回家,但看到重庆多个部门发出倡议,建议留渝过年,所以今年就不打算回家了。”刘玲说,为此,她计划利用春节7天假期,好好在重庆旅游一番,去网上推荐的多个热门景点“打卡”。
由于自己初到重庆,没有好朋友做旅游向导,刘玲想到了参加旅游团的方式,但又想起了曾经参团的不愉快经历。
“两年前我在其他省市报名参加过跟团游,那真是一路的坑。”刘玲回忆说,她当时还是学生,报了一个特价团,没想到遇上“黑导游”,逼着团队成员消费。比如,导游带进的店,很明显就是先洗脑,买了就上当的“骗局”;进店后如果不购物,导游就黑着脸不让出门,随后甚至在大巴车上大发脾气;一些她并不想自费参与的项目,导游通过卖惨、威胁等方式不停地“一对一”游说她参加……
“整个体验感很不好,虽然价格不高,但就觉得是花钱受气受罪受骗!”刘玲担心在重庆参团旅游会不会再次遇“坑”?
重庆的旅游环境究竟如何?相关部门是如何做好当地旅游品牌,保障游客权益的?这是广大市民和游客都十分关心的问题。
代表观点
给旅行社戴上“紧箍咒”
“重庆的文旅市场秩序在全国都是排名前列的。”市人大代表、重庆市中国旅行社(集团)有限公司董事长、市旅游商会会长刘放说,一旦出现“黑导游”,市文化旅游委的监督执法机构接到投诉会立即行动,对旅行社、当事人和景区等进行罚款、取消从业资格和营业执照等非常严格的惩罚。
刘放告诉记者,重庆对旅行社的监督是非常严格且坚决“逗硬”的,管理环节一环扣一环,通过月月查、月月报等动态检查方式,来保障海内外游客在重庆的安全。
值得一提的是,今年,重庆又给旅行社戴上了一圈“紧箍咒”。“旅行社必须加入重庆旅游商会,并签署‘旅游质量保证自愿书’,坚决做到不欺客、不宰客。”刘放认为,旅行社必须高度重视服务质量、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,对旅游产品实事求是报价,不欺诈,不欺骗,真正做到“一分钱一分货”,带给游客宾至如归的体验和感受。
“同时,游客也应摆正心态,不能奢望低价的团费享受到超高品质服务,这也不符合市场规律。”刘放坦言,因为没有合理经济利润的产品,肯定是无法持续下去的。
“要提高游客的体验感,重庆还要打造出自己的旅游品牌。”刘放认为,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持续打造大都市、大三峡、大武陵三大旅游品牌,是对重庆旅游业多年发展的一个高度总结,进一步增强了重庆旅游发展的信心。
在刘放看来,重庆的旅游具有明显优势,但与旅游强市相比,重庆旅游行业的专业团队、技术团队、导游团队、营销管理团队等存在短板。而三大品牌的提出,让重庆的旅游行业可以集中发力,通过三大品牌的打造,辐射带动相关区市县旅游业发展,给海内外游客带来有深度、有品质、有内涵的旅游体验。
部门回应
常态化开展“体检式”暗访
“规范市场秩序,是持续提升文旅发展新形象、提升游客满意度和打造旅游品牌的关键一环。”市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说。
2020年是我市推进文旅执法融合、机构融合、工作融合的第一年。我市切实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,动态调整权力事项共253项,市和区县两级文化执法机构共出动人员13万多人次,在全面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,部署开展了文化旅游市场安全稳定等5个专项整治行动,持续加大对文化旅游市场整治力度。
该负责人表示,接下来,我市将持续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,重拳整治“不合理低价游”、虚假宣传、非法经营、欺骗诱导购物和涉“黑社”“黑店”“黑车”“黑导”等问题,规范文旅市场经营活动。
同时,推进“体检式”暗访评估常态化开展,每季度开展一次网络文化市场监测,加大与公安、市场监管、城市管理等部门联合执法力度,组织区县开展交叉执法检查;全面落实执法检查“双随机、一公开”制度,加强技术、装备、网络在行政执法中的应用;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,畅通举报投诉渠道,高水平推进旅游投诉中心建设。
此外,还将严密防范安全生产事故,定期对人员密集文化经营场所、旅游景区开展安全大排查,依法办理安全生产类案件。大力推进文化旅游执法力量的队伍融合、机构融合、工作融合,形成工作合力,持续打造好重庆三大旅游品牌,为海内外游客来渝旅游提供安全、舒适、有品质的体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