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 发布时间:2019/5/1 10:33:34 点击率:1641次
巍巍青藏高原,高山、湖泊,见证着山峦变化,也见证着这方圣洁大地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同样,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切身感受着社会的变迁,一代代的铁路人感受尤为深刻。
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西宁车辆段乘务车间职工李海峰是一名“铁三代”。从绿皮车、空调车到最新型的进藏客车,李海峰家的祖孙三代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原铁路的发展、变化,将最美的年华奉献给铁路。
爷爷李旺富今年86岁,1959年8月响应支援大西北的号召,带着全家从东北来到西宁车辆段工作。西宁车辆段是在当年10月1日成立的,建段初期只有一个筹备车间。在物资匮乏、设备简陋、条件艰苦的情况下,该段干部职工胜利完成了建段任务。1977年3月,西宁车辆段客车检修车间客车段修生产线正式投产,李旺富成为车间台车班工长。
西宁到格尔木通火车后,李旺富成为第一代检车长。他回忆道,当时的车型是老式绿皮客车,从西宁到格尔木要走一天一夜,车上设施设备特别简陋,无论供暖还是烧水都需要用煤。到了夏天,车内闷热,需要旧式风扇制冷。职工们凭借经验,总结出一些应急处置办法。一把检车锤、一个手电筒、一把扳手、一把钳子、两把木把螺丝刀,是最早的检车人不离不弃的“伙伴”。
1983年,李旺富的儿子李秀金来到格尔木车辆段,成为一名货车检车员。当时,西宁到格尔木还没有通火车,李秀金是坐着棚车到格尔木工作的。段里职工的食材全靠汽车运送,住宿是20多人一间的土屋,四面漏风。为了防止风沙进入房间,大家用塑料布、硬纸板将窗户封起来。遇到沙尘暴天气,被褥、床铺就会被厚厚的黄沙覆盖。环境再恶劣,也没有阻挡铁路人服务高原铁路的热情。
李秀金1988年从格尔木车辆段调入西宁车辆段任货车检车员,当时货修车间设4个修车台位,没有起重设备,只能靠人力,劳动强度大。李秀金就在腰里绑个热水袋缓解腰痛,从来都不叫苦叫累。
2000年之后,西宁车辆段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扩能改造,检修台位增加至9个,设计建成了8条检修流水线,增加了数控车床、微控探伤仪、转向架翻转机、轮对自动检测机等一批先进设备,检修能力大幅提高。2012年11月,李秀金成为一名TFDS集中式分析员,通过电脑图像实时监控转向架、车门等重点部位和货车的运行情况。
李秀金的儿子李海峰2013年大学毕业后,来到西宁车辆段车电车间逆变班组。每天,他都要检修不同的车体。从车体的变化中,李海峰感受到了铁路事业的飞速发展。
3年后,李海峰又成为一名车辆乘务员,主要负责进藏列车。该车针对高原、高寒、高海拔、风沙大的实际,采用当时国内甚至国际上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,玻璃具有抗紫外线和加热功能,还有制氧装置、紧急供氧口和更加环保的集便装置。列车上还配备了电冰箱、微波炉等,方便列车工作人员就餐。
祖孙三代人,代代相传,奉献铁路、奉献高原。正是一代又一代像李旺富、李秀金、李海峰一样的高原铁路人,呵护着高原的生命线、高原的幸福路,才能让更多的百姓享受铁路发展的红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