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资讯资讯 > 最新资讯

风笛响彻大凉山

发布时间:2020/10/22 14:40:50

  金秋十月,穿行于成昆铁路上的5633/5634次公益性“慢火车”,犹如绿色钟摆一样,在大小凉山腹地不知疲倦地从这头摆向另一头,为沿线被大山阻隔的村落送去生机。

  这趟“慢火车”穿越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,从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普雄站到攀枝花站,行程353公里,途经26个站所,串联起国家级贫困县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,也为连接大山内外的世界搭起了桥梁。

  5633/5634次列车1970年起开通运行,经过的凉山州大部分地区交通条件落后。这趟全程票价25.5元、最低票价仅2元的“慢火车”已成为沿线彝族老乡改变命运的“梦想车”、美好生活的“致富车”、开进心窝的“连心车”。无数人坐火车去读书、赶集、打工、嫁娶……这趟“慢火车”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在老乡们的心中烙下了独特印记。

  改变命运的“梦想车”,在近与远中见证几代人成长

  10月14日,距离西昌市区5公里的喜德瓦尔学校迎来了国庆中秋假期后的第一次月考。前几天,住在成昆铁路沿线的上千名学生从离家最近的站所登乘“慢火车”,返回学校。在孩子们眼里,这列绿色的火车早已成为他们的“校车”。

  出了火车站,学生们转乘11路公交车回到学校。天色渐暗,副校长李长义早早地等在学校门口,迎接第一批学生归校。这个坐落在瓦尔山下的学校依山傍水,占地面积50亩。学校2000多名学生中,就有近1300名家住在喜德县城的各个乡镇,靠着“慢火车”上下学。

  李长义也曾是个搭“慢火车”求学的学生,在老家喜德县和就读的西昌学院间往返。“那时登上‘慢火车’,就有了家的感觉。”李长义对“慢火车”的到站时间如数家珍,“过去是中午12点到,最后改成下午2点多到。”为方便学生乘车,学校根据5633/5634次列车的开行时间确定放学时间;铁路部门如果调整运行时刻,也会主动通知学校。

  14岁的彝族姑娘阿育阿呷从喜德站登上这趟“慢火车”。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接受教育,阿育阿呷的母亲在喜德县城租下一套房子。她说:“离火车更近了,孩子上学也就更方便了。”每次上下学,在八年级重点班就读的阿育阿呷都会和伙伴们一起上车,一起在车上看书、写作业。在“慢火车”上,她还见过来车上采访的外国记者。阿育阿呷说,她的梦想是当一名人民教师。“如果能回到学校教书,那当然是最好的。”说着,她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。

  李长义说:“从喜德到西昌,‘慢火车’的票价只要5元钱,坐汽车要30多元钱。学校里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学生有700多个,对他们来说,节省下来的钱能让他们多买一支笔、一本书,也离梦想更近一步。”

  彝族学生尔古木且来到二楼的教室,熟练地把手电筒交给班主任老师充电。他家住在离火车站十几公里外的偏远小镇,放学乘坐“慢火车”到站后,还需要步行很长时间才能到家。因此,手电筒成了他回家的必备品。

  近10年来,一批又一批孩子从喜德瓦尔学校毕业,走出大山,到城市就业、成家。学校培养了孩子们的心智、能力,而5633/5634次“慢火车”则最早打开了孩子们的眼界,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梦想的种子。

  美好生活的“致富车”,在快与慢中实现奔小康愿景

  开行50年,“慢火车”像一抹希望绿点缀在山谷深林,而车厢内却有随着四季更替的五彩斑斓——春季,红彤彤的樱桃是彝族老乡捧在手里的“明星产品”;初夏,是蕨菜、青岗藤、蒲公英收获的季节,车内药香悠悠;8月,红皮马铃薯带着泥土芬芳登上车厢;10月,深红色的大凉山苹果令人沉醉……

  10月13日8时10分,阿苦拉古从乐武站踏上5633次“慢火车”,与他一同上车的还有40多位彝族老乡,在他们的大背篼和蛇皮袋里,有土豆、魔芋等农作物,也有土鸡、土鹅等家禽。这一趟,他们准备坐着火车到喜德、冕宁、西昌这些大点儿的地方,把自家的“宝贝”卖个好价钱,再买点面粉、菜油等生活必需品回家。

  车厢里几乎都是彝族老乡。大家嗑着瓜子,吃着土凉粉,热络地聊着天。55岁的阿苦拉古是喜德县乐武乡人。几年前,他在家门口开了一间小卖部,通过“慢火车”进货。此后,他家的生活逐渐富足起来。今年,他准备在喜德盖个房子。“生活变好了,就想去大点儿的地方。”

  这一天,48岁的阿的伍呷工作结束后从桐子林站搭上5634次“慢火车”准备回冕山站。“背水泥、背沙子,一天两三百块工钱。”凭借劳力,阿的伍呷和当货车司机的丈夫一起拉扯大了1个儿子、3个女儿,这趟车是她多年来外出务工的“打工车”。阿的伍呷的手机里存着大女儿阿加约哈一年前的录取通知书,她相信,通过接受教育,就读于四川文化艺术学院音乐表演专业的大女儿,将来会有着与上一辈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。

  “慢火车”路过沙马拉达站,可以看到不远处的山坡上是成片的花椒林。花椒林的主人叫吉克尔正,是沙马乡火把村里有名的“花椒大王”。每年夏季,吉克尔正一家将成熟的花椒采摘下来,用四五个背篼装上一两百公斤的花椒,驮上5633次“慢火车”,送到冕宁、喜德的市场上卖掉。他常念叨:“多亏了‘慢火车’,我的花椒才运得出去。”

  十几年来,吉克尔正偏爱票价不到10元的“慢火车”。坐汽车的话,一个人加上几百公斤的货物,光路费就要200多元钱。

  今年,吉克尔正收获了2000多公斤的花椒,加上卖猪、卖鸡的万余元钱,吉克尔正一家一年能有五六万元的收入,足以供养4个孩子和1个老人。他说,穿越大凉山的“慢火车”,是他的“幸运列车”,也是当地人的“致富车”。

  开进心窝的“连心车”,在新与旧中见证大凉山变迁

  10时38分,5633次列车在冕宁站停稳,刚刚下车的彝族老乡急忙朝着火车站外的市场走去:“要早些去咧,占个好摊位。”位于西昌市、喜德县和冕宁县交会处的冕宁站可谓是“慢火车”的货物集散中心,每天都有上百人带着自家农作物和农副产品从沙马拉达、新凉等地上车,再转到冕宁市场上售卖。卖完货物后购买了饲料、化肥等物资的彝族老乡又搭乘5634次列车返家。

  15时15分,堆放着大量货物的冕宁站站台变成了“货站”。为了让人和货物及时上车,车站安排货物提前摆放进站台。“赶上火把节、彝族年等重大节日,一日能上下货物1000余件。”在冕宁站工作了20多年的车站值班员宁兴富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场景。

  大量的货物流转反映着彝族老乡生活朝着更好的方向转变,宁兴富也同时见证着彝族老乡们的变化:“老乡们现在越来越‘潮’了,年轻人衣着鲜亮,车厢里大家都用手机发微信、刷微博、刷抖音。”

  在26岁的彝族列车员俄木日古看来,不光是彝族老乡们的生活水平日新月异,“慢火车”从车到站,从内到外也都发生着改变。“跟小时候我坐过的‘慢火车’比变化太大了。车里随处可见精心打造的彝族特色标识,还有彝、汉双语广播。车厢拆除了8节硬座车厢两端的三排座椅和两个茶几,老乡们可以堆放农作物。车上还设置了一节‘家禽牲畜’行李车厢,让老乡们的鸡、鸭、鹅、猪也有了‘专座’,家禽与旅客不再在同一个空间里‘打挤’。”

  近年来,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还投入大量资金,采取多项举措改善大凉山沿线小站的设施设备状况。在普雄站,铁路新建了旅客地道和风雨棚;在沙马拉达、联合乡等小站,有了崭新的冲水卫生间;在冕宁等多个客运办理站,新增了30多台自助售(取)票机。

  在成昆线服役的50年里,“慢火车”渐渐开进了沿线百姓的心窝里,成为一趟铁路与彝族群众的“连心车”。

  2019年,守护了“小慢车”24年的列车长阿西阿呷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。当年10月1日,阿西阿呷受邀参加了国庆阅兵观礼仪式。接受采访时,阿西阿呷满怀深情地说出了铁路人和沿线老乡的心声:“成昆铁路上开行的‘小慢车’是民族团结的象征,希望扶贫列车能一直开下去!”